自加压力谋发展 不待扬鞭自奋蹄
---宿迁银控自来水有限公司发展记实
近年来,宿迁银控自来水有限公司投入9000万元,建设DN100以上管网60公里,使我市供水面积增加了25平方公里,增幅达27%;投入2.2亿元,建设备用水源和水厂各一座,使供水能力增加6万吨/日,增幅高达42%;供水人口增加12万人,增幅32%;建成三级实验室1座,为中心城市的供水安全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科学布局,巨额投入,供水安全保障率达到100%
保证供水安全是供水企业的首要工作。2007年8月,江苏省建设厅提出:要加快城市供水备用水源和应急水源的建设。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决策下,随着骆马湖源水的正式启用,我市实现水源之间的互备互补,率先成为在苏北地区实现“双水源”建设目标的城市,自此,骆马湖和运河双水源的各自水质优势得到了充分运用,针对两种水源的不同季节的不同水质特点,“择优”使用,始终保证源水水质优良。
2011年底,投资1.4亿元的第二水厂建成运行,我市“双水源、双水厂”优越的供水格局也得以实现,中心城市的供水安全保障率达到了100%。
1、60年不遇的干旱,保证了全市供水,为社会稳定做出了努力
2011年,根据上半年的供水数据显示,该公司预测今夏的需水量增加幅度将大于往年,因此,有必要提前做好准备,增加取水能力,应对用水量的增加,但是,运河取水泵站的取水能力存在瓶颈。为了扩大运河泵房的输水能力,该公司未雨绸缪,投入180万元,在高峰供水到来前一个月,对运河取水泵站进行扩容改造,扩容后的取水能力增加了2万吨/日。事实证明,也正是这新增的2万吨/日取水能力,为确保今年高峰供水期间全市正常用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改造完成后三十天,我市便出现了60年不遇的干旱,骆马湖最低水位仅20.33米,已低于死水位(20.5米),这对于才新建二年的骆马湖取水泵站是严峻的考验,如不立即采取措施,水量和水质无法满足正常供应,很可能像我省淮河沿线一些城市出现“限时供水”的局面。因此,该公司针对骆马湖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系列措施保障供水:一是保证骆马湖和中运河的两个水源的取水泵站能随时进行切换;二是备齐应急投加药剂,用投加活性炭等应急措施确保出厂水保持均衡、优质状态;三是对源水的PH值、溶解氧、氨氮、耗氧量、总磷、总有机碳、电导率、浊度水质进行在线监控,及时掌控水质情况,为下一步的净水工作提供指导性的技术数据;四是干旱期间,骆马湖湖水的PH值为9.4,运河水的水质也劣于国家标准,这给水处理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该公司启动了应急预案,首先是投加活性炭、调整加矾量;对于原水PH值过高的骆马湖水源,及时投加酸类中和;加强水质监测频率,对骆马湖原水、运河原水、沉淀水、滤后水,出厂水、管网水的臭和味、色度、浑浊度、耗氧量、氨氮等指标进行严密监测,将源水每两小时监测一次,提高到每小时监测一次。
由于措施得当,今年尽管旱情严重,但未对我市供水形成威胁,该公司用实际行动为保障全市人民正常生产、生活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新标准,高要求,水质检测水平再提升,供水水质提前与国际接轨
2010年8月,经过国家水质检测站的采样检测,我市的出厂水质106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比国家制订的“全国各地要在2012年7月1日全部实施新批标”的目标整整提前两年,比省政府要求的“2011年12月底苏北地区自来水水质指标必须达到106项标准”也提前了1年半的时间。
此前,我国执行的是1985年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只有35项检测项目,其中关于无机污染物的检测项目居多,涉及的有机污染物、农药较少,与近年来我国水污染致使水中有机物大大增加的形势严重不适应,已不能满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为此,2006年12月25日,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原有标准进行了修订,联合发布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下称“新标准”), 新《标准》中的饮用水水质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增加了71项。而我市水质106项全达标,标志着我市已跻身于全国为数不到的达到新标准的城市之中。2011年6月,国家城镇供水协会发布了“关于表彰积极贯彻实施新国标城镇供水厂的通报”,其中江苏省20个供水企业达标,该公司名列其中。
2009年,该公司的子公司“宿迁市水质检测有限公司”顺利通过实验室资质认证,并于同年获得了实验室资质CMA认证,这表示水质检测公司具备了实验室资质认定资质、取得了实验室资质认定法定地位,使我市供水水质监测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给全市供水安全上了一道保险。
2011年,该公司投资700万元按一级实验室规模要求建造了水质检测场所,目前,该公司具备源水、自来水水质检测能力106项,自来水原材料检测能力32项。日常检测能力达到 138项,为保障水质安全做出了有力保障。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城市动脉”畅行贯通
为科学规划市区供水管网建设,该公司一面紧密实施“十一五”供水计划,制定“十二五”供水规划的远期目标;一面针对市区目前的管网和压力现状,分步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实现科学调度。
1、积极延伸供水管网,开展近郊区域供水,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全覆盖”
2007年,江苏省建设厅提出:区域供水规划的实施,关系到“苏北振兴”和“两个率先”。供水区域由城区向乡镇延伸,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造福人民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此,省政府提出了区域基础设施规划超前全覆盖的要求。
该公司积极配合江苏省建设厅“十一五”区域供水规划,投入巨额资金铺设区域供水管网;并准备投入1.03亿元向洋河新城供水,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让城乡居民统一喝上清清骆马湖的优质自来水。
2、分步实施管网改造,逐步提升供水压力,满足老城区用水需求
近年来,该公司统筹兼顾近远期供水规划,有计划、有步骤进行了城区老管网改造和更换工作。先后投资四千多万元对幸福新村、兵马庄、黄河南路、张庄路、玻璃职中、黄河居委会、牛尿汪、凤凰墩、影视南巷、幸福新村、等区域实施了管网改造,基本解决了老城区居民用水难问题。
2011年,该公司以我市创建节水型城市为契机,下大力气解决老城区迅速增长的用水需求和管网漏损的矛盾,计划2012年再投入1080万元,实施项王路、黄河路管网改造,努力提高供水管理水平,降低管网漏损,为我市创建节水城市做好积极的努力。预计2011年的改造投入费用将占该公司经营收入的三分之一。
三、心系社会,倡导奉献,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供水企业承担着全市供水的重任,同时也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1、建设生产废水处理工程,尾水排放环保有益
马陵河地处宿迁城区中心地带,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设施,水体恶化、河道淤积严重,岸边臭味熏天,给周边市民生活带来很多烦恼,也不适应宿迁现代滨水城市的要求。根据马陵河的治理要求,该公司积极配合马陵河的整治工作,投资600万元实施了第一水厂生产废水处理工程项目,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于2010年11月投入运行,二期工程于2011年10月份正式启动建设工作,12月下旬投入运行。处理工程可以进一步提高生产废水的水质,使生产废水持续、达标排放,对促进马陵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2、建设水文化展示馆,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保护水资源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缺乏,水文化知识的推广、水资源节约意识的宣传迫在眉睫。而我市尽管得天独厚,水系丰富,但是,由于水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导致我市的水资源出现水质恶化、水量减少的趋势。
而供水企业更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宣传保护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因此,该公司利用第二水厂建设的契机,投入380万元建造了“宿迁市水文化展示馆”,通过实物与现代科技结合,以寓教于乐的手段,宣传水管理成就、水文物保护、水文化成果、水技术进步等内容。充分发挥展示馆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水科学知识教育的作用,提高公众爱惜水资源和节水意识,提高全社会保护水环境活动的关心度和参与度,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绵薄之力尽企业公民社会责任。
3、积极组织无偿献血,真爱无限
2007年至今,该公司多次组织员工参加献血义务活动,参加人数159人次,累计献血总量近70000ml,有效缓解了我市血源紧张状况。献血活动增强了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发扬了乐于助人的道德风尚。
4、关注弱势群体,关心老年人群
2005年起,该公司实行对低保户每月减免5吨水费的优惠政策,每年对全市区2000户低保家庭减免水费30余万元。几年来,该公司每年按时办理低保减免手续,也与低保客户之间建立了深切的感情,获得了低保人群的由衷信任。
重阳节是我国的“老人节”、“敬老节”。10月5日,该公司带着各类营养品,走街串巷,看望辖区内居住的低保老人,祝愿这些饱经风霜的老人们健康、长寿,弘扬尊老爱幼的光荣传统,弘扬了该公司无私的奉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