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说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有些老师都说:“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如今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但我觉得
在高中时,一篇《阿Q正传》让我爱上了鲁迅的文章,也是这篇文章让我学会如何去用自己的内心去阅读。这篇文章当时读了有十几遍,心情由喜转悲,由看阿Q的笑话转到同情阿Q,又转到同情当时的人们,最后开始反思自己。阿Q的精神胜利法每人身上都具有,只是有多有少。阿Q对于真正强势的人则口头认输并用“儿子打老子”之类的话来支持自己的面子;而对弱者,则用“恃强凌弱”来证明自己的力量。而如今的人们在吃亏或做错事时也何尝不是找理由来安慰来支持自己。
后来在课本上又学到《孔乙己》、《狂人日记》等等,这些文章都深刻的揭露了国人的性格,不懂的时候都会当笑话看,懂了后就感觉被捅到了自己的伤疤,所以会很疼很压抑。但正是这些犀利的言语,才能使我们清醒的认识自己。鲁迅弃医从文的目的也就是要用手中的笔去治愈国人的心灵。
鲁迅的作品是现代文学中永恒的经典,虽然已经八、九十年过去了,但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最后摘录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碰壁之后》一九二五年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一九三三年
(客服部 徐浩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