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空闲,在家人的唠叨声里,开始了我的房间大清理活动。这段时间,由于一直处于繁忙状况,我的小屋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说一个字“乱”。
开始整理在书桌上摆得乱七八槽的杂志,不经意间,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则三年前的旧报道:西安一位62岁的老人,拎着两大包菜坐公交车,看到身旁一个年轻小伙子不断地打哈欠,老人执意要给素不相识的年轻小伙子让座。老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大,他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做老人的也该体贴一下年轻人。朴实的话语,却让人深思。
我想,在公交车上经常听到“请把座位让给老弱病残!”的美妙动听的声音中,有多少人是出于关怀、体贴呢?又有多少年轻人能主动的让出座位呢?在公交车上闭着眼睛装着睡觉的人看不到旁边的老人吗?
我不禁想起前两天我弟弟对我说的他喜欢的一篇文章——莫怀戚的《散步》。我弟弟夸奖到这本书写的优美之处: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摄取素材,描绘了三代人的和谐、温馨的家庭画面,让读者在感受人性美、语言美与诗意美之中,读懂了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说起来简单,但未必人人都能做到。尤其是提防的门槛愈来愈高的当下,人情冷漠、麻木多了,关心老人、帮助儿童未必全都出自关怀、体贴,也许是社会道德的舆论强迫他这么做,是一种心不甘情不愿的道德强迫式行为。这种行为就我看来毫无意义。
然而,这位西安老人用自己“尊幼爱老”的行动告诉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体贴、关怀,是一种美,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能力。用一颗关怀、体贴之心,为他人撑起一片温暖,温暖了他人也就温暖了自己,当下和谐社会构建中不需要道德强迫式行为。
爱无处不在,爱在不经意的关心,爱在古老的图书,爱在文字之间
(财务部 骆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