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我是个乖孩子,从来不让老师生气,老师因此也喜欢我。但是,自从三年级遇到第一道应用题之后,我的噩梦便从此开始,只要一见到“甲乙两辆火车同时相向开出……”,我便两眼发直,大脑一片空白。无论怎么用力想,也想不通时速100公里的甲要再走多久才能遇到乙,为了让我不当绣花枕头,数学老师给予我极大的宽容,哪怕是凑巧蒙对一道题,她也会毫不吝啬地当众表扬,说我进步了,即使如此,我对数学终没开窍。我因此而留下的童年阴影就是对“笨”的恐惧,我害怕从此成为笨蛋,偏偏成为笨蛋的可能性又很大。
幸好有语文,语文课就不一样了,第一次作文我就写了二页半,也不知哪来那么多的话,从狗的五官说到狗的毛,从狗的行为说到狗的“好人好事”,不吐不快。老师在第一节作文课之后便成为我的不二粉丝,每周五下午作文课照例先点评我的大作。数字课挫败感在语文课上得到了极大补偿,我好象天生能领会文字的记叙之美,到了十多岁,正是武侠、言情小说风靡之时,一时百花齐放,一至九流作品都有,良莠不齐。但是,陈青云、玄小佛之流的文章从来没有吸引过我,因为乏味之极。但在那时,遇到了第一本亦舒的小说,至今已二十多年,我有她多套丛书,且大部分已经读得稀烂掉页,看得上句能接下句,即使如此,仍然每隔一阵就从头再看一遍,象是能吸取什么能量一样。红楼梦也是,阅读之际口齿噙香,自得其乐,各类人物也在脑子里栩栩如生地活动起来,精彩感受唯有读者自知,如此文字之美让人欲罢不能。
那些爱上读书的岁月令人难忘,冬日的阳光下,坐在阳台的圆桌上看书,再看看外面温暖的太阳光,心里充满愉快幸福。有一次看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字斟句酌直到深夜,那种被“沉浸”的感受充实而饱满,这篇祭文我后来看了多遍,每次都觉得感天动地。至现在,我每察觉自己身体衰老的趋向,都会不由想起韩愈祭文中所说的“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又想到他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以求斗斛,诚知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继而再想到人生无常而心生悲苦,这情绪不是没来由的,都是被文字感染而生,读书的美好感觉也正在如此。
正是由于沉缅读书是如此清高不群的行为,所以才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所以那些自以为是的文人会动辄来一句:“我一个清清白白的读书人…”好象除他以外,世人都污浊不堪,又好象读书人没有阴暗面一样。其实读书是件十分私人的行为,就象饮食,大可不必把你爱吃什么宣诸于众,也未见得爱吃素就清高,爱吃肉就庸俗,爱宣扬自己读书的人,我一定把他打入“伪文”之列。我一位朋友酷爱看电影,尤其爱看恐怖片,一样出口成章,言谈字珠句肌,由此可见,人的区别不在读书于否,而在吸收于否,生活处处皆学问。
我的孩子到了初中以后,当我知道他的长项是数学时,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难以形容,我担心了N多年,怕他象我一样因为数字奇差而终止学业。奇怪的是,尽管他也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而且阅读品味很好,家里积了很多他买的书,林林总总,各类都有,随手抽一本看看,总感觉很受益,但偏偏他说:最怕的是语文,弄不懂古文,写不好作文,言不达意,不得要领,考试总失分。
所以说,读书不是朝夕事,而在于积累,作文令人愉快之处是能有感而发,同样是发感慨,驾驭文字能力不一样,感染力就不一样,文字驾驭能力来源于积累和吸收。有的人看到一个句子会动容,沉吟良久,而有人则无动于衷,象漠视田野里紫色的天空一样。
上次听《阅读奠基人生,知识改变命运》的讲座之后,我说:“我得看书,绝不做低素质人群,趁小日本的意”。看着书忽然想起讨论,我问小夏:“虽说开卷有益,也要分什么卷吧,假如我看二十年的情书秘笈,笑话大全,对我能有什么益?”他说,益处就是我将擅写情书,会说笑话,种何因得何果。这就是读书的另一个魅力,尽管书卷无金石气、无刀剑影,但对人的影响,却如雕刻,能改变一个人的形、状、神,形容人气质佳的最高境界即是“书卷气”。美女比比皆是,大街上走一趟,起码能遇到三五名让人屏息的美女,可是,美与书卷气集一身的,百多年来也就稀稀廖廖如林徽茵,因此,读书不但能改变命运,读书还能造就佳人。(人事行政部吴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