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次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而且从头到尾地看了好多遍。
记得上学那会,上语文课时,老师总是让我们找文章的中心思想,划分段落,归纳总结,学习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用词造句,背诵精彩的文章或段落等,然而对这些我一点也不热衷,虽然语文成绩也还算可以,但都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唯一喜欢的也就是背背古诗词,弄个精致的本子摘抄些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或名人名言,然后在本子内设计些杂七杂八各种各样的人物、图案等。这就是我对上学时学习语文的印象。现在想来真是觉得可惜了我那些学费和青春岁月。
此次读起《荷塘月色》,感受到的意境全然不同,没有抵触情绪,没有任何人让我这么做,然而我一遍遍 “品”着这篇优美的、夹杂淡淡小忧愁的散文。
大多数人应该对这篇文章都还有印象吧?记得上学时老师曾经让我们背诵过其中的一部分段落吧?
那是朱自清描写荷叶、月色、荷塘周边景象的段落,虽然时至今日,有些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可是此时能够吸引我的已不再是那些,而是文章的前三段: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就这样,我享受着其中的意境,感觉到很多时候自己也会有着类似的心境,情由心生,这时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名中学生在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怎么可能体会到其中的感受、怎么可能明白呢?
相比以前,现在我更爱读这样的文章,不为那华丽的辞藻,巧妙的手法,只为它能给予我的那一份心灵的舒畅。
由于工作的关系,习惯的原因,有时在看书、看报的时候会刻意地去学习,每当这时,那份心境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大打折扣。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总是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强烈感觉,脑袋中那个未填满的空间似乎越来越大,知识的匮乏越来越严重,有时甚至想放下一切去闭关进修几年,可是今时不同往日,只能在新的环境下寻求其他新的办法了,读书果然使人明智。
(人事行政部 徐书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