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一家人在看电视,宝宝突然问我:“爸爸,你买袜子了吗?”我很奇怪:“买袜子干什么?”宝宝说:“买了袜子,就能往里面放礼物了。”我这才明白他是在说圣诞节的事,按照西方圣诞节的习惯,父母要在平安夜时往袜子里放礼物,在圣诞节的早上孩子们就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的礼物了。
“你是说圣诞节吗?”我问
“我还要穿红衣服的,白胡子老爷爷”宝宝继续说着
也难怪,早在一个星期之前,各大超市就已经开始圣诞节的宣传了,各种圣诞树、圣诞帽、铃铛、彩球悬挂摆放在超市最显眼处……就连普通的理发店也都在玻璃门上贴上了圣诞老人的头像。
就在宝宝说完,父母说,这个周六要回老家一趟,我说回去干嘛,那么冷!母亲说:“星期天是大冬,要回去烧纸。”我这才想起来,周日是冬至,妻子老家那边把冬至是当过年一样的节日。
这也让我想起之前舆论讨论过的一个问题,现在很多人对西方的节日记得清楚,逢节必过,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等,但你要让他把二十四节气说一遍,却都说不全,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的淡化跟商业宣传的“厚洋薄中”有很大关系,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想,也是因为传统节日的商业化推广缺乏代表性商品及文化性内涵。比方说2月14情人节和七夕,西方情人节成为送玫瑰花和巧克力的日子,到了那天,满大街都有推销玫瑰花的,红玫瑰、蓝玫瑰、粉玫瑰,甚至于多少朵玫瑰的不同寓意都有说法。七夕被誉为中国的情人节,可是在七夕里我们看到了有什么代表性的商品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么浪漫的一个故事,其中被开发出来的文化产品却很少。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都跟吃有关,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春节吃饺子。为什么现在传统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过去只有在节日才能吃到的东西,平时也都有,到了节日时也再没什么新鲜感了。
经济社会条件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应走商业性推广的道路,当你看到商家挂上红灯笼贴上新对联的时候,你就知道春节不远了。我想,什么时候其他传统节日能像春节那样,具有代表性的产品而不仅仅是食品时,也就不会输给那些洋节日了。
(调度中心 邱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