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吃粽子”。早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我们苏北的粽子是用清香的芦苇叶包裹糯米,再放些蜜枣、花生、红豆、栗子等做成的甜味粽子。还可以放些肉、咸蛋黄、香肠做馅的咸味粽子。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习俗之二:賽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唐】文秀的一首《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就是歌颂屈原的。
习俗之三:佩带香囊带五彩绳。传说佩带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五彩绳也叫长命缕,用各种色彩的绳子编成手链。在我们这叫绒线,用蚕丝染色的五彩线,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和手指上。苏轼的这首诗想必就是描绘这种场景的: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采摘百草头也是端午的一个重要习俗——趁着露水,摘下百种植物的叶子,洗净煮水洗澡能防止蚊虫叮咬,保护皮肤!记得小时候,天不亮,奶奶就会喊着我们去摘百草。很温馨的记忆,挥之不去。在门上插艾或菖蒲也是为了驱邪去虫。再看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亦把端午的习俗表现的淋漓尽致。
端午还有一习俗,穿端午衣。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孩子们用百草煮的水沐浴过后换上一身新衣服,脖子上挂着彩网装的鸡蛋,手里剥着粽子,腕上系着五彩的绒线,腰间挂着香囊,在一起相互的美美、得瑟,童真童趣溢于言表。
总感觉现在的孩子没我们小时候过的充实,一些习俗逐渐的被淡化。时代的发展,让身居都市的人们每天步履匆匆,忘记了一些美好的传承文化。为了记住曾经的美好,特写这篇文字送给我家小儿。这个端午,我也要采百草,挂艾条,为儿子买个香囊,五彩蛋网,绒线为他系上,让他感受着传统的中华习俗。
(稽查部 王胜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