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端午节赶上了高温天气,燥热让人一点过节的食欲都没有。老妈买来了粽叶,吆喝全家人帮忙包粽子,我懒懒散散的不想参与,也不想吃粽子。老妈说:“端午!端午!没有粽子,还过什么端午节?就跟过年没有饺子就不算过年一样啊?”我不以为然“买点呗!”,老妈一边拽我起来一边说“外面虽然也卖很多种粽子,但是总感觉没有家里包的好吃卫生,再说了,国家给定了端午节的假期,不就是让你们年轻人重视和传承吗?”好吧!老妈说的有道理。
虽然自己不会包,但也不能落下“光吃不干”的臭名吧!这打杂的活还是非我莫属的。我按照妈妈的指示,把粽叶精心挑选一番,去掉一些带虫眼的,品相不好的,叶片小的粽叶,留下饱满厚实的粽叶。再把棕叶的尖头剪下,清洗干净后在放在开水中烫一下杀杀菌,而经过开水汆烫过的的粽叶色泽更加的新绿青翠。
自家包的粽子都是用专用的蔺草扎的,可以使粽子的清香味更加浓郁。蔺草细细长长,质感较硬韧性很强,一般是南方用来做草席的绝佳原料。同时,蔺草的根茎还可以药用,有利尿、安眠、止血、治疗小儿夜啼等功效。而我们宿迁人则喜欢用蔺草来作为粽子包扎的材料。但因为蔺草价格比其他包扎材料偏贵,市面上出售的手工粽子为了节约成本,大多是用棉线包扎。
各地包粽子的方法和馅料都大同小异,主要以蜜枣、火腿肉或咸肉、红豆、豆沙馅等。但形状则有所不同,有三角的、四角的、长圆形的等,最为神奇的是我看过一位安徽芜湖的阿姨,包的一种向牛角一样,长约15公分,尖尖的,形状非常讨喜。而我妈妈包的都是四角粽子,看着她手指翻飞,很轻巧的就包好了一个,我也不禁跃跃欲试,但是学了半天也没能学会,还浪费了好些粽叶,被妈妈嫌弃后只得放弃。
很快,第一锅粽子煮好了。掀开锅盖,一股热浪卷着粽香扑面而来,看着一锅煲好的绿油油的自己亲自动手包的粽子时,还是有了想要品尝的冲动,同时心中升起一种成就感。拨开粽子叶,里面白白胖胖的糯米被棕叶浸透,一点点的绿水盈盈亮晶晶的,一颗颗的红豆就像是镶嵌的红宝石,蜜枣的甜份已充满整个粽子,咬一口、蜜枣和红豆的甜香、粽叶和蔺草的清香、糯米的软糯瞬间征服了我的胃,再喝一口煮粽子的水,真是“原汤化原食”,好吃!舒服!
中国人历来重视“过节”,不管是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这样的小节,还是春节、中秋节这样的大节,每个节日都有各自的意义,也有各自代表的传统食物。现在有些人崇洋媚外,更加倾向于过“洋节”。但我认为,每个国家的节日都是深植于这个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个国家丰富的民俗风情和这个国家推崇的人文品格。我们中国的民俗节日流传了几千年,扎根于各民族人民之间,更应该得到发扬,得到后代的传承。同时,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更是“家和妈妈的味道”的延伸。我想,这才是节日的意义所在。而我,则承担着将这种精神和文化传承给下一代的责任。
(客服部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