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厚积落叶听雨声》有感

 新闻资讯     |      2017-09-07 14:55:50

有幸购得《厚积落叶听雨声》一书,源自对书名的一见倾心和对作者的仰慕。该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书中收录了他编写的《谈美》、《谈修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部分篇目,选编了《生命》、《慈慧殿三号》、《后门大街》等经典散文,共分为“厚积落叶听雨声”、 “此身已近桃花源”、 “问渠哪得清如许”、 “风行水上自成文”、 “站在后台看人生”、 “此时此身此地”六章,六章的主题串联起来,暗含由表及里的探寻过程,组成一本撷取生活片段的读本。

近几天略读此书,心有感悟,虽然文章大都是上个世纪3040年代所写,但是读起来没有年代感的隔阂,反倒有一种时光流转的趣味。比如《慈惠殿三号》一文中写道: “晚上回来,你总可以看见车夫和他的大肚子的妻子举案齐眉式的蹲在地上用晚饭,房东的看门的老太婆捧着长烟杆,闭着眼睛,坐在旁边吸旱烟,有时他们围着那位精明强干的车夫听他演说时事或故事,虽无瓜架豆棚,却是乡村式的太平岁月”。《花会》一文中写道: “成都整年难得见太阳,全城的人天天都埋在阴霾里,像古井阑的苔藓,他们浑身染着地方色彩,浸润阴幽,沉寂,永远在薄雾浓云里度过他们的悠悠岁月”。

除了描绘民俗生活场景的真实,作者还善于通过事实总结,推及出关于美学的概论和公例。比如从辩证的角度说明了美感与实用的关系,两者是统一于 “完满的人生”,艺术虽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与“整个人生”却并无隔阂。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情趣本来是物我相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生生不息,同时对于美学研究和创作方法也指出了鲜明的观点,作者写到,在创作方面我们也需要纯正的趣味,每个作者必须是自己的严正的批评者,在命意布局、遣词造句上都必须锱铢必较,审慎选择,不能有一丝一毫含糊敷衍。对于表达方法,作者又说,拿美术来表达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换句话说,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要遵循本色和良心,能够像 “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让人感觉到和谐完整。

细读过后,发现书中很多表述不仅充满辩证主义的色彩,还由浅入深地上升到人生感悟的境界,打通感官与心灵的通道,化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比如在《慢慢走,欣赏啊》一文中写道: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轻的,也能看轻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时,他知道执着;在看轻一件事物时,他也知道摆脱,并通过列举“孟敏堕甑”、 “王徽之乘舟而返”的例子,归结出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和豁达之胜。比如在《消除烦闷与超脱现实》一文中写道: “人生快乐倘若想完备,一定要保存一点孩子气。孩子气的好处就在有时使人偶尔把现实的重载卸在旁边,让心灵偷点空儿休息,好预备再出力”。

此外在一些不经意的叙事中,作者往往还透露出洞察世事的人情练达,一些“提点”言简意赅,亲切生动,比如 “欣赏就是觉得有趣味,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人在冷静时静观默察,处处触机生悟,便是‘地行仙’”,简单的句子,玩味的意境,让我想起著名作家莫言在获得诺贝尔奖晚宴上发表的感言: “文学和科学相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

俗话说:开卷有益。个人觉得,能够凝结成文章的东西,必是经过思维的锤炼和逻辑的梳理,如果透过文字获得情感共鸣,是人生一大乐事,如果能深受启发,得到答疑解惑之效,更是人生一大幸事。

曾经“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话击中了不少文艺青年的热忱之心,作为抵御俗世纷扰,重燃希望之心的座右铭。诗和远方作为一种意象代表,每个人追求的不尽相同,但大都会归于一种宁静、舒适的心灵松绑,正如书中有一段写道:在这个叫嚣扰攘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盆八宝饭,而是一贴清凉散。经历过不美的岁月,置一个聆听的位置,听内心的声音,让自己醒来。

(区域供水项目部  孙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