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丫鬟中对晴雯的印象最为深刻,“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以前不明白为什么曹雪芹给她的定位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冠。红楼梦读的越多越明白“晴为黛副,袭为钗影”。
按常规,贾府里丫鬟翘楚是平儿、袭人、鸳鸯、紫鹃。然而在所有丫鬟中,曹雪芹独独把“心比天高”的评语给了晴雯,而不是“宝天王宝皇帝我也不嫁”的鸳鸯,也不是“八抬大轿我也不去”的袭人。这是为什么?绝大部分人的思想觉悟,是受制于环境的。仔细看会发现鸳鸯和袭人所争取的东西无非就是:主就是主,奴就是奴。她们所有的言行举止都是基于“我是奴才”,她们没有丝毫的越界。她们服从那个时代赋予她们的准则。可是晴雯呢?晴雯一直到死,都没打心里认为自己是个奴才。在她看来,怡红院就是自己的家,宝玉就是她的亲人。你跟她说本分,说主仆,磨破了嘴她也只记住 “几个小浪蹄子”,具体阶级概念依旧脆弱,到了宝玉跟前,还是你呀我的,没上没下。她只知道和宝玉在一块就开心,在怡红院就窝心,什么名分啊前程啊,她没有考虑太多。
这是就是自我意识的萌芽,这也是曹雪芹的用意所在,所以贾宝玉待晴雯与别人不同,宝玉挨打那一遭,先打发袭人去宝姑娘那里借书为由,后叫晴雯去看看黛玉,亲疏对比,可见一斑。
晴雯最后她把自己的贴身棉袄与贾宝玉换了,圆了自己的愿望。看到这个场景不仅为她感动,名分,财富,前途……这些东西,在她眼里是从来没有被认真衡量过的。这一点,在病补雀金裘一节已经再清楚不过了。完全不在意前程的晴雯,才会拿命去兑眼前一刻的满足。她选择了当下,也毫不犹豫支付了选择的代价,才当得起曹雪芹的一个“勇”字。
而这,是晴雯真正的悲剧所在:青春年少时的自由浪漫,可以倚仗天性中的生命力,然而历经生活打磨仍然保有的一腔热血,是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守卫的。只有永不停息地学习,思考,批判,自省……才能守得住自己的初心。
我不为晴雯怜惜,因为她追求的与别人不一样,而这个不一样,是超过了时代赋予她的驾驭能力。在不合适的时代,在最无力的人身上,偏偏闪现出了少许极奢侈的念头,正是这极端的不相称,才上演了这一段不可避免的悲剧。
(区域供水项目部 王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