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荡舟在瘦西湖,小船不疾不徐的经过五亭桥、二十四桥、小红桥。岸边三步一桃五步一柳,可以想见当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岸上游人如织,舫内美人如画的盛况。
几个孩子负责掌舵,我在后座听着他们呢喃的笑语,松驰舒坦地享受清风。过了一桥又一桥,行至湖中央的鹭岛时,一阵乐起,湖面传来歌声:“为梦想,千里行,相聚在北京……”,我们相顾疑惑,顺声寻找,发现湖边的亭子里,一群老头老太太,拉着琴,飙着高音,正在自得其乐,悠扬的歌声穿透水域,愈发清亮,老太太们得意地向来往的小船挥手致意。岸边有人在喂鸽子,朴楞楞飞起的群鸽犹如画中景,让我体会到舒缓悠闲的节奏,别样的情致。
中午,我们鱼贯而行,在扬州城精致的小巷内穿梭。青砖白墙,木门铜环。假如在烟雨朦胧中,试想将是怎样绝佳的水墨皴染图。脚踏图案各异的青砖路,手抚年代不同的古砖墙,置身此中,令人叹服,精致的小城没有因岁月的侵蚀而斑驳,相反变得更有韵致。青砖路的两侧有雨水槽,而下水道的盖板竟是一块小小的,铜钱状的青瓦,趣致可爱,与小巷风格浑然天成。每户都装着古朴的木门,高阶门坎,镶着铜环,古风盎然。有一户门上赫然钉着铜牌,上书“徐寓”,户主郑而重之的模样似乎宛然在目。实在按捺不住,上去拉起铜环敲了几下,转身便跑。
途中看到一口水井,不知已经历了几朝几代,古老的井沿被井绳日积月累拉出了条条锯口,深达寸许,可谓是“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真实写照。
出了巷子便到了“个园”。“个园”的名称源于袁枚名句:“月映竹成千个字”。据说是一个爱竹的盐商府邸,园不愧名,竹有千种,姿态各异,其中不乏珍品。每一丛竹林前都有一块名匾,介绍它们的品种、习性。经过一片如茵的草坪时,外甥说:“这片地种着‘鹅毛竹’,和草坪混在一起,考考你的眼力,找找看!”可怜我扒拉半天,看得老眼昏花,也没辩出哪是草,哪是竹,不由得感叹造物者之伟大。
“个园”大,大在包罗四季之景,有春夏秋冬不同的主题花园,遥相呼应,方圆内尽享四季。个园美,美在含蓄幽静。小道弯弯,流水淙淙,夹道的攀延植物在头顶生成累累屏障,遮住了阳光,闻着阵阵竹香,清幽沁脾。
在这亭台楼榭、雕梁画柱中,主人当年的陈设一应俱全,公子们的习作在墙上挂着,厨房里的家什摆放仪然,似乎这中间的几百年里,什么都不曾发生过、改变过。似能穿越时空看到当年婢女穿梭,环珮叮铛的热闹场景。
“个园”四周错落一些小店,经营刺绣、漆器、玉器、扬州三把刀之类特产。正值中午,每家的店都开着,但店主都在躺椅上假寐,任你进来东摸西看,他们自顾闭目养神,绝对不会上来缠住推销,据说他们开店,大都不为赚钱。的确,你看他们的姿态,淡定从容,带着股“玩票”的意味,象是在消遣,悠闲的态度羡煞人,不由我愤愤不平:我是游客,偷来的浮生半日闲,当然可以轻松游荡,他们日日开门生计,凭啥也悠哉游哉?按我多年积累的购物经验,他们此时应该一跃上前,拽住我衣襟,为一块八毛争个死活才对。带着这股不平之意,我左挑右选,把他们折腾起来做生意,如此骚扰一通,很是出了口气。
回程的路上,在有节奏的颠簸中打瞌睡,思绪在半明半灭中,忽然感到一股缺失之痛。日复一日,攥着双拳为生活奔波,真的需要不停歇的奔忙吗?不言疲倦的创造未来,却忘记驻足片刻品味生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日益空灵飘渺,与我们的生活毫无关联了,从什么时候起,透过钱孔看出去,世界只余下柴米油盐了?怪不得总感觉少了一种可供品尝的滋味,原来在不知不觉中的,遗失了清淡闲情。
也许是扬州城的沉静感染了我,也许是扬州人的悠闲启发了我,我忽然觉得,绷紧神经走旅途不是好行者。古人云,张弛有道,方得长远。放慢脚步看风景,也许旅途会更轻松,经历会更丰富,收获会更精彩。(人事行政部 吴铭供稿)